Method Article
在这里, 我们描述了体外 培养条件、分离和细 粒棘球蚴细胞外囊泡 (EV) 的增加产生。通过动态光散射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小型 EV 进行表征。使用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研究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摄取及其表型调节。
绦虫分泌细胞外囊泡对于实现寄生虫之间以及与宿主组织的细胞通讯至关重要。特别是,小的细胞外囊泡 (sEV) 充当转移天然抗原的纳米载体,这些抗原在宿主免疫调节和寄生虫存活中至关重要。本文提出了一种从 细粒棘球蚴 幼虫期培养物中分离 sEVs 的分步方案,并分析了它们被从小鼠骨髓获得的树突状细胞的摄取,这些细胞在 体外 培养一周后的成熟过程中获得粘附和抗原呈递能力。本文提供了使用超速离心法生成、纯化和定量 sEV 以及动态光散射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平行分析的全面信息。此外,还概述了用于分离和培养小鼠骨髓细胞并使用 Flt3L 驱动其分化为树突状细胞的详细实验方案。这些树突状细胞可以将抗原呈递给幼稚 T 细胞,从而调节 体内免疫反应的类型。因此,提出了替代方案,包括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分析,以检查先前暴露于寄生 sEVs 的树突状细胞的获得性成熟表型。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所描述的方案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或单个部分应用于进行寄生虫 体外 培养,分离细胞外囊泡,产生骨髓衍生的树突状细胞培养物,并用这些细胞进行摄取测定。
细粒棘球蚴 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蠕虫,可导致称为囊型棘球蚴病1 型的长期感染。在中间宿主,如牲畜和人类,寄生虫感染主要影响肝脏和肺,幼虫阶段发展为充满液体的囊肿或含有原头骨(幼虫本身)的多头球蚴。像所有绦虫一样,这种寄生虫缺乏消化系统和排泄系统,因此已经进化出活跃的内吞和外吞细胞过程,以调节代谢物的摄取和排泄以及细胞外囊泡的释放2,3。细胞外囊泡 (EV) 是显然由所有细胞类型分泌的脂质双层封闭颗粒。特别是,小细胞外囊泡 (sEV),定义为小于 200 nm 的 EV,无论其生物发生起源如何4,都可以充当细胞间免疫介质。这种功能在寄生虫中尤为重要,寄生虫依靠宿主免疫调节来确保其生存3。免疫作是通过宿主树突状细胞摄取 sEV 来实现的,宿主树突状细胞是唯一能够在 体内 激活幼稚 T 细胞并启动适应性免疫反应的细胞,这将导致这些寄生虫的慢性感染。树突状细胞是先天免疫系统的专业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肽加工并加载到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 I 类和 II 类(MHC I 和 MHC II)上,并将它们展示在它们的膜上,用于排他性初始 T 细胞启动(分别为 CD8+ 和 CD4+ T 细胞)5。树突状细胞通过诱导共刺激标志物 CD80/CD86 和 CD40 以及 MHC-II 的表达来诱导其成熟,并在识别外来抗原时从外周组织迁移到次级淋巴器官,加载它们以进行独家初始 T 细胞启动6。因此,该协议的总体目标是以现实的方式研究蠕虫寄生虫-宿主通信,分析以 sEV 形式寄生虫成分的包装和递送,这些寄生虫成分在到达宿主免疫细胞后,会影响感染的发展和慢性寄生虫病的进展。
通过研究 sEVs 来解决蠕虫-宿主界面的分析有几个优点。首先,被皮是扁虫的外层覆盖物,是一种双膜结构,构成了寄生虫与其宿主之间的主要交叉点,使 sEV 很容易从该结构中产生或渗透7。其次,sEV 高度加载了来自寄生虫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蛋白质抗原,代表了宿主免疫系统在蠕虫感染期间对抗原进行采样的自然方式 8,9。由于其生物生产、易于纯化(无需组织破坏或蛋白质分离)以及与宿主细胞的直接相互作用,蠕虫 sEV 能够开发体外实验以模拟寄生虫-宿主相互作用的体内条件。最后,sEV 代表了具有可被宿主细胞吞噬或内化的寄生结构的可能性,克服了对整个寄生虫进行吞噬或内化的不可能性,尤其是在包囊蠕虫的情况下。
考虑到上述优势以及蠕虫病是普遍且典型的慢性疾病的事实,其中寄生虫可能纵宿主免疫系统作为生存策略,寄生虫衍生的 EV 的分离及其与树突状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为探索这种免疫调节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框架10。从这个意义上说,已经描述过蠕虫(包括线虫和扁形蠕虫,如曼氏血吸虫、肝片吸虫、马来布鲁亚和细粒棘球菌)的 EV 的内化诱导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和激活 9,11,12,13,14,15。
蠕虫衍生的 EV 的分离不仅能够研究免疫相互作用,可能导致针对过敏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保护性疫苗或免疫治疗剂的开发,而且还有助于探索其他生物相互作用和功能 8,16,17.在这种情况下,在寄生虫感染的自然史中发挥作用的 EV 可用于研究寄生虫的发育和与特定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此外,它们可能作为早期或差异生物标志物用于诊断寄生虫病、监测治疗反应以及有助于控制和管理寄生虫感染17,18。
此外,如前所述,细粒棘球菌的幼虫阶段易受胞质钙浓度变化的影响,这除了在寄生虫活力中发挥作用外,还控制胞吐作用率19,20。在这种情况下,并且知道细胞内钙升高会增强 EV 释放,使用细胞内钙增强剂作为洛哌丁胺可能是增加 EV 数量的关键策略。这种方法对于需要大量人口产生足够数量的 EV 用于货物和功能分析的细胞系统特别有趣 11,21,22。目前的方案(图 1)详细说明了获得细粒 E. 细粒球菌幼虫阶段纯培养物的方法以及提高 sEV 生产的条件。它还描述了分离和表征这些囊泡的工作流程,以及它们被小鼠树突状细胞摄取,这是宿主免疫系统调节初步研究中的重要步骤。
所有涉及动物的程序均由马德普拉塔精确与自然科学学院动物实验委员会评估和批准(许可证编号:RD544-2020;RD624-625-2021 年;RD80-2022 年)。在该方案中,根据 NIH 发布的“实验动物护理和使用指南”以及国家卫生服务和食品质量 (SENASA) 的指南,对小鼠实施安乐死。
1. 棘球蚴 幼虫阶段培养
注:所有程序均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2. 细胞外囊泡纯化
3. 分离囊泡的表征
4. 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生成
注意:该程序应使用年轻小鼠进行,其特征是具有活性增殖和分化能力的强大造血系统。相比之下,老年小鼠表现出造血功能下降、干细胞储备减少、生态位相互作用改变以及更发达的记忆库,这对于长期免疫和对病原体或与年龄相关的变化(如免疫衰老)的反应至关重要。
5. 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与细粒棘球菌细胞外囊泡之间的相互作用
图 1 显示了一个流程图,总结了维持细粒棘球蚴幼虫阶段纯培养物、sEV 的分离和表征以及它们被小鼠树突状细胞摄取的主要步骤。为了实现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和多头球蚴的高 sEV 产量,采用了先前在实验室开发的体外培养方法,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所研究寄生虫的存活和代谢稳态(图 2)。
图 1:获得 细粒棘球菌 sEV 和 BMDC 的实验程序概述。 示意图描述了本协议中从获取和培养寄生虫材料 (STEP 1)、分离 (STEP 2) 和表征寄生虫 EV (STEP 3) 到 BMDC 的产生 (STEP 4) 及其与 细粒棘球菌 sEVs 的相互作用 (STEP 5)。 请单击此处查看此图的较大版本。
图 2:获取细粒棘球绦虫原头球菌和后棘球蚴的样本和体外培养。(A) 穿刺牛肺包虫囊肿以提取包虫液。(B) 打开的包虫囊肿,其膜暴露在外。(C) 包虫膜及其透明液,带有育雏囊和游离原头节,称为“包虫沙”。插图:育雏囊,里面有原脊节,形态完好。(D) 去除死亡原头骨后重要原头骨的光学显微镜检查。棒 200 μm。插图:原头骨的亚甲蓝染色显示活的原头骨(半透明)和死亡的原头骨(染色为蓝色,用红色箭头表示)。(E) 将原头节接种到 CF-1 小鼠的腹膜腔中。(F) 接种原头骨 7 个月后,腹腔内的多棘蚴发育。(G) 从小鼠中分离并用 PBS 洗涤到培养皿中的囊肿。(H,I)使用 M199 培养基在 Leighton 管中对中棘球蚴和原头骨进行体外维持。(J,K)细粒棘球蚴的后棘球蚴和原头节的光学显微镜检查。条形表示 50 μm。请单击此处查看此图的较大版本。
从 E. granulosus 幼虫阶段纯化的 EV 的特征如图 3 所示。按照当前方案分离的 EV 主要是直径范围为 50 至 200 nm 的 sEV,由 DLS(图 3A)确定并由 MET(图 3B)确认。TEM 分析还显示,sEVs 表现出外泌体样囊泡的典型杯状形态(图 3B)。此外,TEM 证实,亚致死浓度的洛哌丁胺可以作为 EV 释放增强剂,与对照相比,洛哌丁胺处理样品中 sEV 的比例增加。同样,蛋白质浓度测量进一步支持了从洛双丁胺处理的寄生虫中获得的更高丰度的 sEV(11 ± 1.5 μg/μL 与对照组的 6 ± 1 μg/μL 相比, 图 3C)。
图 3:从 E. granulosus 幼虫阶段纯化的细胞外囊泡的表征。 (A) 动态光散射 (DLS) 图描述了来自对照 (Co) 和洛哌丁胺 (Lp) 处理的原头节 (PTS) 的分离 EV 的大小分布。(B) 从对照 (a) 或洛哌丁胺处理的 PTS (d) 中纯化的负染色 EV 的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 照片。比例尺表示 50 nm。箭头状表示丰富的外泌体样囊泡,具有典型的杯状结构。(b-c) 和 (e-f) 分别对应于 (a) 和 (d) 中框区的扩增。 (C) 来自 7 种独立分析的超速离心沉淀的蛋白质浓度。数据以 SD ±平均值表示。星号表示显著差异 (Kruskal-Wallis 与 Dunn 后测,p < 0.05)。 请单击此处查看此图的较大版本。
图 4 通过观察骨髓细胞从初始培养建立到完全分化的数量和形态变化,说明了 BMDC 生成的过程。第 0 天,造血细胞在补充有 300 ng/mL Flt3L 的完全培养基中以 1×10 6 个细胞/mL 的密度生长,Flt3L 是一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可激活造血祖细胞增殖并分化为树突状细胞形态。在第 1-2 天,细胞仍然很小且形状呈圆形,没有明显的形态变化,尽管它们的数量有所增加。在第 3-5 天之间,发生了活跃的细胞骨架重塑,导致异质、细长的形状,细胞质延伸(树突)增加。此时,培养物包含具有明显细胞质延伸的贴壁细胞、树突状细胞分化过程中发生形态变化的非贴壁细胞,以及对细胞因子诱导仍然无反应的球形非贴壁细胞(图 4)。第 6-7 天后,80%-90% 的培养物主要由稳态和完全分化的 BMDC 组成。这些细胞呈星状,具有广泛的细胞质过程,针对抗原捕获和呈递进行了优化。第 7 天,收获 BMDC 以分析其表型并进行功能测定。
图 4:使用常规倒置光学显微镜监测 FTL3L 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分化。 (A) 从补充有 flt3L 的完全培养基和细胞培养物中纯化造血前体的示意图 B- 在不同时间点获得的骨髓细胞培养物图像。插图是每个图像中方框区域的放大区域。(B) 第 0 天:最近从骨髓中纯化的造血细胞的图像。据观察,尽管群体是异质的,但大多数是具有圆形形态和小尺寸的细胞。第 1-5 天:培养图像显示由于 FLT3 信号通路激活诱导的活性增殖而导致的细胞数量增加和形态变化。细胞形态从圆形转变为细长,细胞质延伸(树突)逐渐增加。当细胞粘附在培养板的孔上时,这些变化最为明显。第 6-7 天:图像显示稳态下完全分化的 BMDC,其特征是形状不规则,细胞核突出,有许多细小的分支突起,细胞质是高度颗粒状的,囊泡参与抗原呈递和免疫反应。条形代表 10 μm。 请单击此处查看此图的较大版本。
由于树突状细胞是诱导免疫反应激活和定向的重要介质,因此对这些细胞进行功能分析以揭示 sEV 在宿主-寄生虫相互作用中的潜在作用至关重要。此处介绍的方案证实,BMDC 在 37 °C 下孵育 1 小时后捕获寄生虫 sEV。有趣的是,sEVs 似乎位于内体-溶酶体区室中,预先形成的 MHCII 分子在观察到它们共定位时储存在那里(图 5)。
此外,不含 EV 的染料刺激的 BMDC 作为阴性对照被纳入,以验证标记特异性。仅观察到非特异性细胞外荧光和 3%-4% 的具有弥漫染料信号的细胞,而暴露于染色 sEV 的阳性标记细胞中超过 40%。
图 5:BMDC 的 免疫荧光共聚焦显微镜 显示标记的 sEV 的有效摄取和将 MHC II 类募集到内体。 (A) 第 5.3 项中描述的方案的示意图,显示了 BMDC 中 PKH26 标记的 sEVs 刺激。(B) 共聚焦图像显示 PKH26 刺激的 BMDC 的阴性对照,不存在 sEV(红色,PKH26)和(蓝色 DAPI)。在没有 sEVs 的情况下,没有观察到来自细胞内染料的荧光信号。(C) 共聚焦图像的单独通道显示用染色的 sEV 刺激的 BMDC:微分干涉对比显微镜 (DIC)、DAPI(蓝色,细胞核)、PKH26(红色,sEV)和 FITC(绿色,MHC II 类)。比例尺代表 10 μm。 请单击此处查看此图的较大版本。
图 1 概述了培养寄生虫、分离寄生虫衍生的 sEV、从骨髓中分化树突状细胞以及分析这些细胞对 sEV 摄取的方案工作流程。目的是详细描述可以整体或单独执行的每个协议部分,突出保证方法实施的主要考虑因素。对从完全寄生生物中获得的 EV 种群的分析对寄生虫-宿主相互关系的研究有具体影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概述了该实验方案。
对寄生虫病的新见解受到其中一些寄生虫体外培养困难的阻碍。由于寄生虫蠕虫无法在人工条件下完成其生命周期,因此它们只能作为完整的生物体在培养物中生存。因此,该方案提出的研究蠕虫-宿主界面的解决方案是独立进行每种寄生形式(成虫和不同幼虫形式)的培养,以富集和分离 sEV,然后将它们与靶器官的细胞或宿主免疫系统的细胞对抗,让它们被内化或吞噬, 分别。此外,建立蠕虫培养物以分离 EV 的关键步骤是严格选择活寄生虫开始体外培养,并尽可能缩短孵育时间,以限制寄生虫死亡和游离残留膜的产生23。为了在 E. granulosus 中制造,从包虫囊肿中回收的原头节在小直径玻璃管中用冷 PBS 进行密集洗涤。在用移液管剧烈分散过程中,活的原头节会迅速沉淀。因此,它们与悬浮在试管液柱中较长时间的无活力原头节分离,从而能够从混合物中捕获和消除它们。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每个洗涤步骤中,用移液管剧烈混合还可以确保育雏囊破裂,并从其内部释放被困的原头骨,使它们从环膜中释放出来。寄生虫培养物建立在 Leighton 型玻璃管中,以避免 sEV 粘附,并且具有平坦部分以实现寄生虫培养物的分散建立。对于从小鼠腹膜腔获得的多棘蚴,必须分离覆盖它们的外膜层,并用补充有抗生素的 PBS 进行多次洗涤,以去除相关细胞和肠道微生物群,这可能会影响源自蠕虫本身的 sEV 的纯度,正如 White 等人所描述的那样23.这些管子用无菌橡胶塞塞住,这有助于产生模拟这些寄生虫在体内维持的发酵代谢所需的缺氧气氛。最后,M199 培养基非常适合作为绦虫幼虫阶段的长期维持培养基24,25。该培养基含有最少的成分,如盐、葡萄糖和必需氨基酸,此外,它还含有非必需氨基酸、胆固醇、嘧啶、水溶性和脂溶性维生素以及核酸前体,包括硫胺素、核黄素和生物素。所有这些营养素都促进了基本有机功能的维持和这些寄生虫的生存能力。M199 特别适用于未转化的细胞、胚胎、原代外植体和器官培养,是细胞大量培养的最佳选择26。具体来说,当用作维持培养基时,M199 必须在不补充胎牛血清的情况下使用,因为它会促进水泡化原头节的获得及其向微囊肿的去分化27,28。
需要记录用于寄生虫培养的所有条件,以确保涉及 sEV 恢复和细胞摄取的结果的可重复性。特别是,影响 EV 产生的一个方面是向培养物中添加影响钙稳态的化合物,因为它们会增加钙依赖性胞吐作用29,30。在这里,建议在寄生虫培养物中添加洛哌丁胺(细粒 E.19,31 中的一种细胞内钙诱导剂)以增强 sEV 的释放。这种方法增加了绦绦虫中囊泡的数量(图 3),可能是提高 EV 释放量低的细胞系统产量的良好策略。然而,由于这种策略与其他物理或化学培养修饰一样,可能会改变 EV 的特性和功能,因此在进行蛋白质组学等高通量分析时必须仔细考虑。
绦虫培养物允许达到高数量级的 EV 浓度,因为它们的外被层表面是适应胞吐作用和内吞作用关键过程的合胞体细胞质层32。EV 制备的规模将取决于实验要求。总共 9,000 个原头节平均产生 30 μL 浓度为 1–2.5 ' 108 sEV/mL 的 sEV,足以并行进行 DLS、TEM 和 LC-MS-MS 分析。该方案的一个局限性是由于存在后棘球蚴层,因此从后棘蚴中获得大量囊泡,这阻碍了囊泡释放到培养基中。因此,需要大量的寄生虫(步骤 1.3.3)11。另一种方法是还分析包虫液中的 sEV,如其他研究11、33、34、35、36 所述。
与在 EV 研究中观察到的更广泛趋势一致,迄今为止,大多数关于蠕虫 EV 的研究都采用排泄物/分泌产物的超速离心作为 EV 分离和分离的主要方法37。在该方案中,使用超速离心分离 sEV,这被认为是 EV 回收的金标准方法,尽管它可能需要与 EV 一起包含污染物15。这种方法的局限性是去除可溶性污染物。由于 sEV 比可溶性污染物大,因此提高纯化效果的另一种方法是加入额外的步骤,例如使用尺寸排阻色谱 (SEC)38,39。然而,当功能分析需要分离 EV 时,例如研究蠕虫寄生虫与宿主的通信,严格识别 EV 种群并不那么重要,因为它们都携带抗原货物。因此,根据进一步实验所需的纯度,分离过程可以在超速离心中完成,如此处进行,或者可以与其他方法相结合,例如过滤以消除大污染物、蔗糖或碘克沙醇密度梯度离心或尺寸排阻色谱,这不仅可以清洁污染物,还可以分离不同的 EV 群体37,38,40.无论如何,这里采用的方法很简单,代表了从寄生虫39 中收获和富集 sEVs 的主要选择。它以相对较低的成本提供高产量的 sEV,因为它只需要一个配备超速离心机的实验室,其中可以使用可重复使用的试管。
分离的 EV 的特征描述是确定 EV 的浓度、大小、质量和亚型的基础。此外,蛋白质组成的分析还有助于确定样品中富集了哪些 EV 亚群,并估计可能存在的污染物。EV 表征可以通过通常需要专用设备和设施的不同方法进行41。在这里,使用 DLS 分析了寄生虫 sEVs 的大小,DLS 在单分散悬浮液中提供可靠的数据,但在具有广泛分布的 EV 的悬浮液中精度较低42。因此,另一种方法是使用其他方法,例如准确确定囊泡大小和数量的纳米颗粒跟踪分析 (NTA)、提供比 NTA 更宽动态范围的可调谐电阻脉冲传感 (TRPS) 或比传统流式细胞术具有更高灵敏度的纳米流式细胞仪 (NanFCM) 43,44,45.此外,作为实验程序的一部分,根据专家的建议,TEM 技术可以整体地确定所获得的 EV 的纯度、产量和大小,主要是在高 EV 收获中 46。此外,当超速离心后无法看到 EV 颗粒以验证回收材料的成分时,特别建议通过 TEM 分析进行检查。
这些问题凸显了利用稳健技术分离和全面表征蠕虫衍生的 EV 的重要性,这可以促进识别特定标记物以追踪它们的命运,进而能够评估它们的功能作用。
从 E. granulosus 中纯化的细胞外囊泡代表天然抗原转运载体,具有几种特征和未知的抗原蛋白9。这些 sEVs 单独可以刺激分布在宿主不同组织和次级淋巴器官中的抗原呈递细胞。树突状细胞是独特的专业抗原呈递细胞,可以向幼稚 T 细胞展示抗原,从而决定体内免疫反应类型 47,48。
本手稿描述了一种协议,详细说明了从小鼠骨髓培养物中生成树突状细胞的方法,该方法改编自先前发表的研究49。在这里,基于 Flt3L 驱动的小鼠 BMDC 的体外培养提出了一种成熟的免疫研究方法,其中骨髓的分离是实现成功体外培养的重要步骤50。鉴于骨髓细胞的几种分离方案会产生异质性细胞群,因此必须在 Flt3L 分化的第一次期间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 BMDC 培养物,以确定计划实验的细胞表型 51,52,53。Flt3L 效应下 BMDC 的表型特征表明,大多数是常规的树突状细胞(CD11b+、CD11c+、CD172a+),它们更类似于体内发现的负载外源抗原的树突状细胞。而一小部分 BMDC 对应于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 (CD11c+ B220+ SinglecH+) 和 CD8+ 样树突状细胞 (CD11c+ CD24+ 和 CD172a-)11,53。
一些常见的令人不安的步骤是培养中 BMDC 的产量低,这可能是由于制备过程中的骨断裂、骨髓提取效率低下、细胞团块形成、培养条件不理想(例如,培养基组成、温度)或细胞因子刺激不足造成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些替代方案是切开骨骺后面,确保从股骨和胫骨两侧完全冲洗骨髓细胞,在通过细胞过滤器之前将骨髓耗尽悬浮,使用新鲜制备的推荐浓度的细胞因子并保持无菌和培养基的 pH 值稳定性。
在通过抗原接触诱导其成熟之前,必须确保树突状细胞基线“静止”状态。树突状细胞不仅可以识别多种外部抗原(PAMPs,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和内部抗原(DAMPs,危险相关分子模式),而且细胞培养物的微小变化(pH 值、轻度搅动、细胞密度)可以诱导它们的成熟。由于这些原因,在离心机或培养箱中处理时,必须尽量减少细胞培养物的运动和振动。此外,移液应平稳,不会在培养基中产生气泡。此外,原代培养物维持 8 天以上可能会激活树突状细胞并促进细胞死亡。此外,高于 2.5 x 106 的细胞密度会产生更大的 MHCII 表达54 并增加抗原接触前的成熟度。此外,所有使用的试剂必须完全不含内毒素或 LPS,这是先前被革兰氏阴性菌污染的结果,因为 LPS 会诱导树突状细胞的刺激或耗竭23,55。为了在骨髓培养过程中保持无菌,除了在培养基中使用抗生素外,还必须在表面、戴手套的手和橱柜物体上持续使用 70% 乙醇喷雾,以保持乙醇和骨髓细胞之间的接触。在将器械暴露于骨骼或细胞之前,请确保乙醇已蒸发并风干,因为它对骨髓细胞有毒。
树突状细胞在识别和吞噬 sEV 后促进其成熟和细胞因子的产生。E. granulosus sEVs 诱导 IL-12 的表达,有利于 Th1 谱9。如果树突状细胞表型成熟不足,则必须优化添加的 sEVs 实现的刺激的时间或浓度。共聚焦显微镜是一种强大的工具,用于可视化树突状细胞内体上 MHC 分子的货物内化和共定位。此外,在摄取 sEVs 至少 8 小时后,流式细胞术也可用于测量成熟树突状细胞中的细胞内细胞因子和表面分子,如 CD40、CD80、CD86 和 MHCII11,13。
采用广泛技术的广泛研究将更深入地了解寄生虫 EV 的大小、来源和货物如何干扰和改变宿主反应。
作者声明他们没有利益冲突。
作者感谢 Lic.Cecilia Gutiérrez Ayesta (Servicio de Microscopía Electrónica, CONICET, Bahía Blanca, Argentina) 和 Lic.Leonardo Sechi 和 Lic.Eliana Maza(INIFTA,阿根廷拉普拉塔国立大学)分别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动态光散射方面提供技术援助。我们也感谢 Dra。Graciela Salerno, Dra.Corina Berón 和 Gonzalo Caló 博士在阿根廷 INBIOTEC-CONICET-FIBA 上使用超速离心机。作者对 Lic.Kelly (SENASA, Mar del Plata, Argentina) 和 Lic.H. Núnez García(阿根廷马德普拉塔国立大学 CONICET)在小鼠福利评估方面的合作,以及 J. Reyno 医学博士、S. Gonzalez 医学博士和 L. Netti 医学博士为获得寄生虫材料做出的贡献。这项工作,包括实验、试剂和设备的费用,得到了 ANPCyT 资助的 PICT 2020 No. 1651 的支持。
Name | Company | Catalog Number | Comments |
1.5 mL tubes | Henso | N14059 | |
24-well plate | JetBiofil | CAP011024 | Polystyrene, flat bottom, Sterile |
6-well plate | Henso Medical Co. Ltd. | N14221 | Flat-shape bottom, PS material, Sterile |
70 mm polypropylene cell strainer | Biologix Group Limited | 15-1070 | Sterile |
Alcian blue 8 GX dye | Santa Cruz | sc-214517B | |
Automatic CO2 incubator | Nuarire | UN-5100E/G DH | |
Bovine Serum Albumin | Wiener lab | 1443151 | |
CD11c Monoclonal antibody-PECy5 100 µg | eBioscience | 15-0114-82 | clone (N418) |
CD40 Monoclonal antibody-FITC 100 µg | eBioscience | 11-0402-82 | clone (HM40-3) |
CD80 Monoclonal antibody-APC 100 µg | eBioscience | 17-0801-82 | clone (16-10A-1) |
CD86 Monoclonal antibody-FITC 100 µg | eBioscience | 11-0862-82 | clone (GL-1) |
Centrifuge | Thermo Scientific | IEC CL31R Multispeed | |
Confocal Microscope | Nikon | Nikon Confocal Microscope C1 | |
Conical tubes 15 mL dia.17 x 120 mm | Citotest | 4610-1865 | |
DAPI | Sigma | 107K4034 | |
D-Glucose | Merk | 1.78343 | |
Dimethyl Sulfoxide | Anedra | 6646 | |
Fetal Bovine Serum 500 mL | Sigma-Aldrich | 12352207 | |
Flow Cytometry System | BD Biosciences | BD FACSCanto™ II | |
Folded Capillary Zeta Cell | Malvern Panalytical | DTS1070 | |
Gentamicin sulfate salt | Sigma | G1264 | |
Glutaraldehyde solution | Fluka | 49630 | |
Hepes | Gibco | 11344041 | |
Hypodermic needle 21 G x 1"25/8 | Weigao | Sterile | |
Hypodermic needle 25 G x 5/8" | Weigao | Sterile | |
Inverted microscope | Leica | DMIL LED Fluo | |
Ketamine | Holliday | ||
Lipopolysaccharide 5 mg | Invitrogen | tlrl-rslps | LPS from the Gram-negative bacteria E. coli K12 . TLR2/4 Agonists |
Loperamide hydrochloride | Sigma-Aldrich | 5.08162 | |
Medium 199 | Gibco | 11150059 | |
Methylene Blue | Anedra | 6337 | |
MHC class I (H2kb) Monoclonal antibody-PE 100 µg | eBioscience | 12-5958-82 | clone (AF6-88.5.5.3) |
MHC class II (IA/IE) Monoclonal antibody-FITC 100 µg | eBioscience | 11-5321-82 | clone (M5/114.15.2) |
Microscope | Olympus | CX31 | |
Mouse recombinant murine Flt3L. | PrepoTech | 250-31L-10UG | |
Nanodrop | Thermo Scientific | ND-One | |
Paraformaldehyde | Agar Scientific | R1018 | |
Penicillin G sodium salt | Sigma | P3032-10MU | |
PKH26 | Sigma-Aldrich | MINI26 | |
Potassium Phosphate Monobasic | Timper | For 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 (PBS) | |
RBC lysis buffer 100 mL | Roche | 11814389001 | |
RPMI medium 1640 1x 500 mL | Sigma-Aldrich (Gibco) | 11875093 | |
Sodium Cacodylate | Sigma-Aldrich | C0250 | |
Sodium Chloride | Anedra | 7647-14-5 | For 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 (PBS) |
Sodium Phosphate Dibasic (Anhydrous) p. a. | Biopack | 1639.07 | For 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 (PBS) |
Streptomycin sulfate salt | Sigma | S9137 | |
Syringe 10 mL | Bremen | Sterile | |
Thickwall polycarbonate tubes | Beckman Coulter | 13 x 55 mm , nominal capacity 4 mL | |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 Jeol | JEOL JSM 100CX II | |
Ultracentrifuge | Beckman | Optima LE-80k | 90 Ti rotor |
Xylazine | Richmond | ||
Zetasizer Nano | Malvern | Nano ZSizer-ZEN3600 | To perform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and zeta potential measurements |
请求许可使用此 JoVE 文章的文本或图形
请求许可This article has been published
Video Coming Soon
版权所属 © 2025 MyJoVE 公司版权所有,本公司不涉及任何医疗业务和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