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hod Article
来自颌骨髓的间充质干细胞在多种分化、自我更新和免疫调节方面具有显着功能。它们已成为基因治疗、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中前体细胞的重要储存库。在这里,我们提出了一种分离大鼠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独特方法。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MSCs) 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电位的干细胞。与来源于颌骨的 BMMSCs 相比,来源于颌骨的 BMMSCs 具有更强的增殖和成骨分化能力,逐渐成为颌骨缺损修复的重要种子细胞。然而,下颌骨具有复杂的骨结构,松质含量低于附肢骨。使用传统方法很难获得大量高质量的颌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用于分离和培养大鼠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JBMMSC) 的“基于生态位的干性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结合骨切片消化法分离培养原代大鼠 JBMMSCs。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细胞表面标志物检测和多向分化诱导,将分离的细胞鉴定为 JBMMSC。通过这种方法提取的细胞呈现“成纤维细胞样”纺锤形。细胞很长,呈纺锤形,呈成纤维细胞状。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这些细胞的 CD29、CD44 和 CD90 阳性,但 CD11b/c、CD34 和 CD45 阴性,这与 BMMSCs 特征一致。这些细胞表现出很强的增殖能力,可以发生成骨、成骨和成软骨分化。本研究为在短时间内获得足够多、具有强分化能力的高质量JBMMSCs提供了一种有效、稳定的方法,可促进生物功能、再生医学及相关临床应用的进一步研究。
间充质干细胞 (MSC) 首先在骨髓中发现,显示出在培养物中形成粘附集落的能力和强大的成骨潜力1。Pittinger 等人2 进一步发现了它们对骨骼、脂肪和软骨的多向分化潜力。尽管来自不同来源的所有间充质干细胞都具有多向分化的潜力,但与来自其他组织的间充质干细胞相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最强的软骨形成分化潜力,使其成为骨组织工程的最佳候选细胞3.然而,许多研究证明,来自不同来源的 BMMSCs 具有位点特异性特征和特性,例如成骨分化能力和细胞增殖活性 4,5。这可能是由于颌骨和阑尾骨或髂嵴6 之间的胚层不同。
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JBMMSC) 起源于神经外胚层的神经嵴细胞,而股骨来源的 BMMSCs 起源于中胚层7。与来源于长骨和髂嵴的 BMMSCs 相比,JBMMSCs 具有更高的增殖率、ALP 活性和成骨电位8。此外,BMMSCs 在组织和器官中的应用效果可能因不同的细胞类型和环境而异9。颌骨缺损的修复主要取决于颌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募集。因此,研究 JBMMSCs 可为其在颌骨组织工程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10.然而,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主要集中在源自阑尾骨和中轴骨的 BMMSCs11。对 JBMMSC 的研究有限,这可能是由于下颌骨中松质骨含量低以及大鼠下颌的松质骨含量甚至更低12。因此,使用普通骨髓冲洗方法很难分离颌骨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该方法通常用于从附肢骨或髂嵴13 中分离 BMMSCs。基于 Hong 等人 14 和 Cheng 等人 15 的方法,我们假设致密骨消化和骨髓冲洗方法的结合可以有效分离大鼠 JBMMSC。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分离大鼠 JBMMSCs 的有效方法,并为颌骨组织工程提供充足的种子细胞来源。
该方案得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机构动物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使用 13 周龄雄性 Wistar 大鼠进行实验。有关动物、试剂和设备的详细信息,请参阅 材料表。
1. 实验准备
2. 大鼠 JBMMSCs 的分离和培养
3. 用于鉴定细胞表面标志物的流式细胞术
4. 细胞增殖测定
5. 菌落形成能力
6. JBMMSC 的多谱系分化
注意:使用 P3 生成的 JBMMSCs 进行多谱系分化。对照组用 α-MEM 完全培养基培养。
7. 实时 PCR
细胞接种 72 小时后,大多数细胞呈悬浮和圆形,极少数细胞粘附在壁上(图 1B)。到第 5 天,贴壁细胞集落出现,呈现纺锤形或成纤维细胞样形状(图 1C)。到第 7 天,贴壁细胞达到 90% 汇合,形成具有少量间歇性悬浮细胞的“鱼群”形状(图 1D)。传代细胞生长迅速,每 3 天传代一次。细胞形态相对均匀,主要是纺锤形,汇合后呈涡状排列(图 1E-G)。
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物 CD90 、 CD29 和 CD44 表达水平高,阳性率分别为 97.2% 、 97.7% 和 95.7%。相反,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物 CD45 、 CD34 和 CD11b/c 显示低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1.37% 、 0.66% 和 1.49% (图 2A)。培养 2 周后,JBMMSC 显示定植,结晶紫染色证明(图 2B)。它们在体外表现出稳定的扩增能力,细胞生长曲线遵循典型的“S 状”模式(图 2C)。细胞增殖过程包括潜伏期、对数生长期和平台期。2 天后开始快速增长,6 天后放缓。单个细胞表现出自我复制和增殖的特征。
细胞在第 7 天表现出蓝紫色 ALP 染色颗粒,在第 21 天表现出红色矿化结节。此外,在成脂诱导 14 天后,细胞显示红色珠状脂滴,而软骨形成分化诱导导致蓝色软骨样组织的形成(图 3A)。此外,成骨诱导 7 天后,JBMMSC 中 ALP 、 OCN 和 Runx2 的 mRNA 表达水平升高15 (图 3B)。
图 1:JBMMSC 的分离和培养。(A) 方案概述。(B - D)在原代培养物中分别培养 3 天、5 天和 7 天的细胞图像。(E-G)分别是 P1、P2 和 P3 细胞的图像。比例尺:100 μm。请点击此处查看此图的较大版本。
图 2:JBMMSC 的鉴定。 (A) 大鼠 JBMMSC 的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这些细胞的 CD29、CD44 和 CD90 呈阳性,与 BMMSCs 的特征一致。相反,它们的 CD11b/c 、 CD34 和 CD45 呈阴性。(B) 用结晶紫染色的 JBMMSC 菌落的代表性图像(比例尺:100 μm)。(C) 细胞生长曲线显示细胞增殖速率。数据和误差线表示均值±标准差 n = 3。 请单击此处查看此图的较大版本。
图 3:JBMMSC 的多系(成骨、成骨和成软骨)分化。 (A) 成骨诱导 7 天后,观察到 ALP 活性增加。成骨诱导后 21 天,许多矿化结节被茜素红染色为红色。油红 O 染色显示大量脂滴。Alcian 蓝染色突出显示了软骨形成诱导后诱导成软骨细胞的细胞。(B) 成骨诱导 7 天后 JBMMSCs 成骨相关基因 ALP 、 OCN 和 Runx2 的 mRNA 表达。(***P < 0.001, 与对照组相比)。数据和误差线表示均值±标准差 n = 3。比例尺:100 μm。 请点击此处查看此图的较大版本。
基因 | 引物序列 (5'-3') |
GADPH | F: ACCCAGAAGACTGTGGATGG |
R:CACATTGGGGGTAGGAACAC | |
ALP | F: CACGTTGACTGTGGTTACTGCTGA |
R:CCTTGTAACCAGGCCCGTTG | |
OCN | F: GGTGGTGAATAGACTCCGGC |
R: GCAACACATGCCCTAAACGG | |
Runx2 | F: GCACCCAGCCCATAATAGA |
R:TTGGAGCAAGGAGAACCC |
表 1:实时荧光定量 PCR 中使用的引物。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MSCs) 是存在于骨髓中的非造血干细胞的一个亚群,其特征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多向分化电位和造血支持功能。这些细胞在各种生理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例如组织再生、血管生成和细胞活动的调节20。因此,BMMSCs 经常作为最佳种子细胞来源用于组织修复和再生工程21。
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JBMMSC) 最初由 Matsubara 等人于 2005 年从人颌骨髓抽吸物中分离出来22,与其他骨骼部位相比,由于颌骨的独特起源和发育途径,表现出独特的分化特征 4,23。鉴于支配颅面骨的不同发育和病理机制,由于其同源发育特征,在颅面骨缺损的修复中优先考虑 JBMMSC 似乎势在必行23。此外,由于它们共享胚胎组织起源,JBMMSC 与口腔微环境的组织相容性增强24,25。尽管有这些优势,但 JBMMSC 的标准化和安全分离方案仍然难以捉摸,对 JBMMSC 的研究仍然相对有限。
BMMSCs 的分离和培养目前缺乏标准化,常用的方法包括免疫磁珠分选、流式细胞术分选、密度梯度离心和全骨髓贴壁培养26。其中,免疫磁珠法和流式细胞术分选法通过识别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来分离细胞。然而,这些方法涉及繁琐的操作,需要专门的仪器,并且尽管产生高纯度的细胞,但仍可能影响细胞活性27。密度梯度离心法通过离心和分层分离细胞,这会改变细胞微环境,导致细胞生长变慢和细胞衰老加剧28。相反,全骨髓贴壁培养方法通过间歇性更换培养基并根据骨髓中不同细胞类型之间的不同贴壁能力传代来分离和纯化 BMMSCs。这种方法对细胞造成的损伤最小,并且易于执行16.
与股骨相比,颌骨体积更小,骨髓腔更窄,受到牙齿或牙周韧带细胞的干扰。骨髓冲洗粘附法需要的骨髓量相对较大,适用于大型动物和人类29。通过应用传统骨髓冲洗方法提取的大鼠中的 JBMMSCs 数量罕见,增殖缓慢,质量差30,31。骨髓中 JBMMSCs 的含量非常低,主要存在于致密骨和骨内膜中。Bu-Kyu Lee 等人32 使用下颌骨抽吸物分离 JBMMSC,而 10 mL 骨髓血液用于下颌骨的总抽吸时间是髂嵴的 5 倍,下颌骨 MSCs 的初始产量是髂嵴的 3 倍。单独冲洗骨髓不能有效地分离致密骨和骨内膜中的细胞。
近年来,研究发现,致密骨是一种新的可靠 BMMSCs 来源,并衍生出一种相对简单的 BMMSC 分离方法,即骨切片消化培养法33。通过该方法分离的 BMMSCs 具有高纯度34。Guo 等人35使用骨切片消化培养方法成功地从小鼠股骨中分离出骨间充质干细胞。Yamazaet al.12 和 Cheng et al.15 将骨切片消化培养方法应用于小鼠下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并通过细胞增殖、免疫表型和多系分化验证了 MSC 特性。本实验采用冲洗全骨髓粘附和骨切片消化相结合的方式分离和培养原代大鼠 JBMMSC。将骨髓从腔中彻底洗出,无需过滤,以保持骨髓中原始的细胞组成和生长因子。然后,将骨片切成小块并使用 II 型胶原酶消化,以促进细胞从骨碎片中爬出。最后,将骨片接种到培养皿上并培养,以使细胞从骨片中爬出。该组合方法使原代细胞的培养系统同时包含造血干细胞、松质骨和皮质骨的成分,能更好地模拟体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微环境,更有利于维持细胞原有的生物学特性。因此,这种方法被称为“一种基于生态位的干性方法”36。Luet al.37 还强调了干细胞生态位在 BMMSCs 分离中的重要性,但它们只涉及骨髓中的微环境,而没有皮质骨。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从小鼠38 颌中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我们还用这种基于生态位的方法成功地分离和培养了大鼠 JBMMSC。首先,分离的细胞呈现成纤维细胞样形状, 并在体外粘附在塑料培养板上。其次,细胞阳性表达 CD90 、 CD29 和 CD44 表面标志物,负表达 CD45 、 CD34 和 CD11b/c。第三,细胞可以分化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和软骨细胞。获得的细胞具有良好的形态、快速的增殖速率和分化能力,符合国际细胞治疗学会17 提出的鉴定人源间充质干细胞的最低标准。
JBMMSCs 的分离已被开发并用于分离人类细胞。Matsubara 等人22 最早在口腔手术期间从人肺泡骨髓样本中分离出 JBMMSC。在下颌骨穿刺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并发症,包括对邻近组织的损伤、口腔细菌污染引起的感染等。Zong 等人39 冲洗松质骨标本块的骨髓腔以获得人 JBMMSC。Park 等人40 使用顺序消解法从种植体钻孔过程中获得的牙槽骨碎片中分离出人 JBMMSC。Mason 等人41 直接从接受常规种植牙植入的患者的颌骨髓核心和抽吸物中分离出人 JBMMSC。从抽吸物或核心中分离细胞的成功率很高,联合用药的成功率也更高。然而,尽管上述方法已经成功地从人类中分离出 JBMMSC,但需要比较方法之间有效性的差异。目前,提出的这种方法仅用于小鼠和大鼠,还没有将该方法应用于人 JBMMSC 分离的研究。这种方法有局限性,尤其是当它应用于人类时。首先,这种结合骨髓冲洗和骨切片消化的方法比较复杂,需要的步骤更多。其次,复杂的过程对操作的无菌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实验方案至关重要。第三,不可能冲洗人类颚骨的整个骨髓腔,因此有必要探索一些等效的方法,例如冲洗松质骨碎片。
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干细胞生态位”原理,采用骨髓冲洗和骨切片消化相结合的方式,成功分离培养大鼠 JBMMSC。细胞鉴定结果证实,该方法能够分离出足够、高纯度的 JBMMSC,为颚骨组织工程提供了充足的细胞来源,特别是在骨缺损修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没有什么可披露的。
本研究得到了军委后勤部保健项目 (19BJZ22)、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7232154) 和第四军医大学临床研究项目 (2021XB025) 的支持。
Name | Company | Catalog Number | Comments |
Alizarin Red S Solution 0.2% | Solarbio | G1450 | |
BCIP/NBT Alkaline Phosphatase Color Development Kit | Beyotime | C3206 | |
Bio-Rad CFX96 Real-Time System | Bio-Rad | ||
CCK8 Kit | Dujindo | CK04 | |
Cell culture dish 10 cm | Corning | 353003 | |
Centrifuge | Eppendorf | 5810R | |
Centrifuge Tube 15 mL | Corning | 430790 | |
Centrifuge Tube 50 mL | Corning | 430828 | |
CO2 incubator | Thermo Fisher | 3111 | |
Constant-temperature oscillator | Shanghai Zhicheng Analysis Instrument Manufacturing Co., Ltd. | ZWY-100H | |
Fetal bovine serum | BI | 04-001-1ACS | |
Flow cytometer | BD | FACS C6 | |
Inverted phase-contrast microscope | Olympus | CKX41 | |
Mesenchymal Stem Cell (Rat) Surface marker Detection Kit | Oricell | RAXMX-09011 | |
Multifunctional microplate reader | BioTek | Synergy LX Multi-Mode | |
Oil Red O Stain Kit | Solarbio | G1262 | |
Paraformaldehyde 4% | Solarbio | P1110 | |
PBS | MACGENE | CC008 | |
penicillin-streptomycin 0.25% | MACGENE | CC004 | |
PowerUp SYBR Green Master Mix | Thermo Fisher | A25742 | |
PrimeScript RT Master Mix | Takara | RR036A | |
Ra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dipogenic Differentiation kit | Oricell | RAXMX-90031 | |
Ra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Chondrogenic Differentiation kit | Oricell | RAXMX-90041 | |
Ra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kit | Oricell | RAXMD-90021 | |
RNA extraction kit | TIANGEN | DP419 | |
Super-clean bench | Beijing Yataikelong Instrument Technology Co. Ltd. | KLCZ-1220A | |
Trypsin-EDTA 0.25% | MACGENE | CC012 | |
Type II collagenase | Solarbio | C8150 | |
Wistar rat | Beijing Yataikelong Instrument Technology Co. Ltd. | ||
α-MEM culture medium | Gibco | C12571500BT |
请求许可使用此 JoVE 文章的文本或图形
请求许可This article has been published
Video Coming Soon
版权所属 © 2025 MyJoVE 公司版权所有,本公司不涉及任何医疗业务和医疗服务。